31/03/2011

你想。理想

兒時的中文課堂上,必有一節是作文堂。絞盡腦汁先寫大綱,再列出每一段的中心思想,然後寫下文字,串連成一篇文章。雖已再記不起曾經作過的文題,但總覺得有過一篇「我的志願」。

今日回想,到底是因為學術界早就認為三歲定八十,還是覺得小孩子要有大志,所以出現這個題目呢?其實,孩童年代何來談志願?或許最大的志願是放學後不用做功課,可以四處跑,可以不用上學,不用早起,天天都是暑假!?

另一邊廂,我又會想,其實是否成年人主觀認為孩子們該培養出個性和找到目標及方向,好讓他日能夠成大志,有一番作為,於是要他們早就活在那思想當中,要他們找出個人的志願來,準備有番作為。

有趣的是,當我們鼓勵孩子們思索有何志願/目標之時,可有想過怎樣引導他們先發掘潛能,並將之成為未來想達成的目標或所追求的理想?

說真的,又有幾多人能夠因為發掘得出個人的潛能,更能遇上機緣際會使之成為可達成的理想,最後還能夢想成真?或許百萬人之中,只有幾個吧!我猜問題不是在於機會少了,而是在於自己有否發掘到個人的潛能所在,又就算發現了以後,是否相信自己能夠把那潛能加湊機會,實踐其理想。

依然深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內裡是有某種潛能,不少未能發揮出來的,有可能是未被發掘,也有可能因為潛能屬非主流的,面對種種生活的環境限制,似是不能揮灑自如。就這樣,很多的潛能於年少之時已被埋沒,孩童們長大了,就更沒動力再次激發潛能了!就算有動力,找方法去發揮也是一個疑問。即使機會就在眼前,也無法看得見,觸得到,最終何以談夢想?

說穿了,是我們有時連自己所想的,也未必了解。沒「你想」,怎能有「理想」?

當然,也有人有「你想」,也有「理想」,但兩者之間存在著很遠的距離。若然如是,或者當局者該想一想到底欠了些甚麼。有人跟我說過覺得自己欠了一位貴人,不過,我從來不相信這一回事。遇上有緣人,能幫忙一點,煽一點火,確有可能推動一下,但畢竟若只想著要遇上貴人,到頭來可以每天坐著沒事做,等一輩子也等不到。有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還是自己先好好努力吧!我猜若然「你想」離「理想」很遠,關鍵還是在自己,好好反思吧!

後記:多謝科技大學的邀請,作了一個訪問。過程讓我發現年輕之時,沒理想,不是怎麼一回事,較重要的是知道個人的長處短處,當時機來到,盡力去顯示潛能,漸漸地,理想就會於眼前出現,並終有一天能實踐夢想。以下是科大的訪問:
Welcome to Alumni Faces - Jennifer Luk

摘星記。

星期日的晚上,又夢見星。不是第一次發這樣的夢,好幾次了。之前一次,夢醒以後,作了以下的文字和圖畫:

(按圖放大)

這晚又遇上星,再次想起這作品之餘,亦發現自己遇上了世上最閃最亮的一顆星!

自少很喜歡仰望天空看星星。記得那年第一次到德國公幹,晚上跟客人用過晚飯,在車站步行到旅官,在路上抬頭望天空,看見繁星滿天;去年到澳洲,也看見星,但這兒的天空似是特別低,不用抬頭,只向前看,就是星。自始,我對「摘星」有點改觀。

然後,前晚的夢,讓我再次反思。是我們認為摘星不切實際,是天方夜譚,所以從沒想過那是真的?還是因為覺得難以事成,所以連第一步也沒踏出去,就在說難,不切實際只是藉口?

要真的把天上的星星摘下來,當然是不切實際的!我畫一顆給你好了!不過,「摘星」這概念似是在比喻一些像是遙不可及的,想觸得到,抓得住,卻又很難的事。於澳洲遇上的星星不是我見過最亮的,但肯定是最低掛的;前晚夢見的,是我一生所見最亮的,從沒想過會觸得到,不過,原來當你肯多走一步,確是有可能摘得到那一顆星。

而我說的第一步,其實很簡單,是自己要留意得到那顆星所發出的光芒。能夠留意得到,就有機會能跟著這一顆星的帶領,走到星的家,摘得到那一顆星。

後記:留言之際,想到以下的一首歌:

魚塘與大海(下)

(接續)

到底是身處魚塘也好,在大海也好,那也是一尾魚。

***
當年的答案,是我想做大海裡的大魚。是想著那大世界,是渴望自己有所成,年少輕狂,天不怕地不怕,也覺得自己有的是青春。

今天,尚算有點青春,亦不時有人跟我說,青春有限但無敵,著我好好向前走,勇於接受新挑戰。然而,當自己再問一次我想做魚塘裡的大魚,還是大海裡的小魚,看來我今天想在魚塘裡好好游來游去好了,甚至是魚缸裡的魚,消遙自在,悠然自得,那來得更好。是大魚,是小魚,不重要了。

這樣想,並非因為自己覺得青春消逝,再沒有那一份心去追。相反,是我認為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尾魚,來得更重要,因為認識自己,使人明白到追甚麼,怎樣走下去,不是為追而追,亦不是望著那不知有多遠的夢想走著。因為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當下所處的位置或前面的目標,所以能夠好好生活,過自己認為快樂的生活。

談到大魚和小魚,想起以下的動畫電影:

28/03/2011

有了你,我笑了。

不用說些甜言蜜語,也不用牽強地說個笑話,只要有你在身邊,就足以讓我笑了。笑,因為有了你:

(原唱:陳百強)

27/03/2011

愛你,才不會叫你為自己而放棄你想追求的

有人會以為某某為了愛自己而放棄一些所愛的或想追求的,就是愛的表現,甚至為之而沾沾自喜,覺得甜在心頭。當然,我相信放棄了甚麼的一方,是甘心的,也是為了要體現愛。

不過,我卻相信因為愛一個人,才不會叫愛的人為自己而放棄他/她所愛的或想追求的,反而會希望成就他/她去追求所想要的。體現愛不是要人因為愛而取捨或放棄生活裡的某些,而是要人學會如何互相支持,並給予大家空間去追求各自想追尋的,更該學會一起分享與分擔。

能夠在快樂是分享,在失落時分擔,那已經是愛的體現。

致好友的話(十一)

好一些時間沒跟你見面,
就連閒話家常的時間也少了。
是各有各忙吧!

是城市人的弱點,
還是我們的「專利」?
一個「忙」字使人把很多工作以外的
也拋諸腦後。
不是心想的,
也不是意志能控制的,
是體力不勝負荷。

相信「忙」是為了將來的生活,
也許是因為情,因為義,
又可能因為遇上了一位他或她,
驅使自己努力為未來。

能跟你成為友好的,
除了因為早前提過的真誠友情以外,
還有因為大家都是重情重義的人。
想大家在努力,也是為了一份愛。

然而,因為愛而忙,
卻又因為忙而忽略愛,
倒頭來,為甚而忙也再記不起了。

但願你在努力之餘,
在忙碌之中,
亦不忘跟你的她好好相擁。

祝君安好。
-------

24/03/2011

魚塘與大海(上)

今天中午,放棄了午飯時間,參與一個小型聚會連訪問。這次,我可不是被訪者,而是列席的發問者與聽眾之一。席上,作為一家企業主席的講者分享了創業的點滴和關於家庭生活的點點,他所分享的實觸動了我想起走過的路和今日的工作與生活。

只短短約一個小時的對話,使我想到九篇文題!現在就趁午飯時間(對!我發現自己確實再不能再為了繁忙的工作而讓自己的胃受苦,它要好好地運作,才能跟酒好好相處!)寫第一篇。

事有湊巧,昨天才跟另一好友談到關於大企業的運作,今天則遇上曾於誇國金融集團工作的企業家,這些對談讓我想起多年前被問及的問題:「Jennifer,妳希望自己是魚塘裡的大魚,還是大海裡的小魚?」。

今天依然記得這個問題,亦不忘當日自己的答案,是毫不猶豫就回答了。然而,今天回憶起這個問題,我在心裡再問自己一次的時候,答案不同了。

(待續)

23/03/2011

看了不該看的?

多謝各方好友們的關心。眼睛好多了,從沒想過自己跟眼疾會拉上關係,也沒想過自己有天會生眼瘡,先是右眼下眼皮,開了一小刀「平伏」了它;然後,兩個多星期後,竟然左眼上眼皮內又出現了毛病,右眼上眼皮近眼角的部位又出現了小毛病。

最終,起初的眼藥水療法根治不了。上周六,把心一橫,讓醫生在左眼右眼一起開了小刀「平伏」了它們。因為「完事」後,要塗上點藥膏,眼看出去的都是朦朧的。離開醫務所,推門還可,入了電梯還可,到了地下大堂,踏出門口,沒意會有梯級,踏錯腳,差點跌倒... 幸好,早已熟習了黑暗的環境,對沒有光的世界不感陌生,應變能力不太差,其後還是可以站得穩。

致電兄弟好友能否充當一下我的「盲公竹」。多得好友相助,我得以步行到街尾的商場,跟好友用午飯。實在,心情不太好,還是有點「猶有餘悸」,自己真的得「水皮」,對於損傷有點恐懼。

記得去年學習踏單車,在吐露港對開跌倒了,雖然還能堅持完成全程,跟同行好友們有說有笑,亦衷心感激他們耐心和相伴左右,對本來兩個多小時的單車行程變成了四小時也沒半句,實不願跟他們說自己其實跌倒後怕得很... 第一次學單車竟心野得由大圍到大埔,累透了!然後回到市區,無端心癢想休息一下,去了看電影。看罷,面色一沉,雙手掌心的損傷隱隱作痛,血在滲。同行好友見我面色不對,著我到商場的顧客服務部先沖洗傷口。好心的職員以火酒紗布替我輕輕抹了一下,我已忍不住落下淚來...

這次向雙眼「開刀」,兩下的麻醉針,足以讓我怕得天昏地暗!不過相信,醫生遇上超恐懼的病人也不好受,於是我跟醫生說笑手術房間太靜了點,要是有音樂就好了。醫生真好,有新科技真好,他說那很簡單,他用iPhone播音樂就可以了。於是,在音樂下,他順利「平伏」了我的雙眼。

不過,眼瘡的位置倒平了,周邊的又紅又腫,連「盲公竹」好友似乎也忍不住要多望兩眼!一邊吃,一邊感受到麻醉藥的藥力漸漸減退... 然後我想坐在對面的好友看見的我,該是這樣的:



後記:各方好友的問候方式確實有趣也。
(1)你冇事嗎?做LASIK呀?[唔係呀...]哎呀,我之前亞爸/亞媽/亞爺/亞婆(總之是長輩類...)都做咗眼手術呀... 白內障呀。不過好快會冇事。
[心想,年輕真好,讓人以為是貪靚而已。]

(2)你係咪睇咗啲唔應該睇既嘢呀?
[心想,如果真係諗邪嘢,我應該係睇得唔夠多,唔夠邪~!另一邊廂,我睇得最多,咪電腦或者電話囉,好唔應該睇嗎?我都想完全唔睇一段時間,但咁即係唔駛做,又或者會變成疑似人間蒸發,又或者係俾人以為我真係有啲咩事。]

(3)你隻眼咩事呀?都打得開呀!
[心想,好MEAN呀!但係,我都識唔少呢啲人,尤其係身邊啲兄弟,又或者酒友!不過明白是說笑而已!然而,我不禁反思... 物以類聚... 難道...?]

21/03/2011

火漆的質素

前天好友結婚,為了配襯他們的請帖背後的火漆印,我也在送給他們的賀咭背後送上心印心的火漆印。本來打算用一如以往的深紅色,不過為了跟他們的相配襯,我決定用那銅色的。

新開封呀!

當那火漆在燃燒著,蠟一滴滴落在信封上,還有那火引燒著的吱吱聲... 我彷彿感到它的熱情於熊熊烈火裡綻放著,生命在燃燒著...

湊巧前一天,跟好友談起火漆來。大家不約而同對素質都有相當的要求,於是,當我們談起火漆的時候,很自然就跑到質素之談去了。這天在燃著那銅色的火漆,然後放下它以後,想起跟好友的對話,繼而發現,手上這火漆確是高質的:它不只是銅色,還帶點Marble的變幻效果,而且除了顏色獨特之外,另一重要元素是質感,不只有厚度,更有點滑溜的感覺!

你看!仔細看近一點,就會發現得到Marble紋的銅色和厚滑的質感:


此產品來自英國的品牌Stuart Houghton,每枝火漆上都印有SH二字。若有興趣參閱有關資料,可登入官方網頁

後記:或許有人會覺得老土或浪費時間,今時今日,科技帶來電腦和打印機,好像甚麼都要快,又要整齊,更甚的是有自動改錯字功能,人的依賴性顯露無遺,不懂串字是理所當然,花時間寫字是沒意義,莫論要花時間在信封上以火漆封印!然而,對我來說,這些或有天失傳的,都是手造的工藝,是代表了細緻和心思,不論科技怎樣發達,也取替不了。

20/03/2011

婚前婚後。

又一好友結婚。雖相識不久,只有過幾面之綠,但跟他與她倒是投契的。多謝他們的邀請,這天有綠參與他們的「彩繪婚禮」。下午的酒會上,新郎的一席話,似是對賓客說的,不過,我卻覺得那是對新娘子的一番心底話。

得有趣,參加過好些友好兄弟姊妹的婚禮,我發現男人娶妻之時,總有些心底話要說的,在我眼裡看來,那更似是他平日也未必會跟身邊的女人說的。或許是心情不同吧,畢竟要成家了!

話說回來,好友新郎到底說了甚麼,讓我覺得那是好一些話給她?他說感謝她於倆人之間的感情所投放的,她所「投保」的,今天「受保」了;他又說禮成後,似是跑到了終點,但同時亦是大家一起再次走在起跑線上。我深信她是聽得見的,亦為之感動的,所以她才會哭笑不得。

欣賞不少好友們深明婚前婚後的轉變,同時帶著勇氣和尊重去面對未來的挑戰。挑戰不在於愛情的考驗,走過了好一段路,來到婚姻跟前,其實他們已經通過了愛情給予二人的測試,婚後換來的是生活給他們的考驗或二人成了一體以後,大家怎樣共同承擔責任,百頭到老。

祝願新婚好友們,好好愛下去,一起好好生活下去。

好友送來的請帖,背後有他們的印記:


我送上的賀咭背後,也為他們寄上心心印記:

19/03/2011

懷念著你,深愛著你(上)

滿腦子是懷念的思緒,心坎裡充斥著深愛著的感覺。然後想起以下的一首歌:


到底為何?這回不是寫情書,而是因為以下的一枝酒所勾起的回憶!飲了一口,立刻一笑,然後心緒飄到老遠去了... 飄到了從前的旅程,到了匈牙利,到了葡萄牙,見到了燈塔...


忘不了的未必是某個城市,而是那種情懷。

那年在葡萄牙,到過歐洲最西邊,見到燈塔,至今沒忘。沒法忘記的還有那兒的風,於崖邊看見霧,在霧前看見蘋果,在風中吃了那個蘋果...

那年在匈牙利,待了差不多一個星期。天天喝不同的地道葡萄酒,早午晚三餐都是酒,又買了好幾枝酒,放在背包。離開匈牙利國境,越過了斯洛伐克,到了波蘭。在這兒,重遇在匈牙利有過一面之緣的韓國女孩子。結果,以酒會友,把其中一枝開了(是Olaszrizling的甜白酒),談了一個晚上。她還於第二天送我到車站,道別後的個多月,她回到韓國去。再往後一個多月,她來過香港一次,至今還保持聯繫。

於波蘭一站,我亦認識了其他朋友,來自西班牙,來自瑞典,來自德國... 德國學生說要尋根,到當年的集中營看看歷史,承認歷史(我沒有去參觀那集中營,不是沒勇氣去一看,而是走過猶太人區,又跑了已差不多二十天,精神有點累,畢竟非要走景點不可,寧放輕鬆,於城市閒逛);瑞典單車人說要在東歐幾國作誇國單車遊(最後,他終站到了保加利亞,然後有事要先回國去。前年他跟友人來香港,我也有接待他,跟他在港把酒...);西班牙人來自華倫西亞,在閒遊,記得他請我吃水果...

是這些片段和交流,成就了我那非一般的旅遊體驗,讓我知道世界之大,對生活有一番新的領悟。

慶幸自己有過年少輕狂的一刻,有過那一份勇氣衝過出去,亦感謝家人與朋友的支持,即使是一個人在路上,也帶著別人送來的祝福走著。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有一路上遇過的人和他們的微笑與問候。

(待續)

17/03/2011

相愛何難?

這晚想起男人四十,想起以下這首歌。

相愛,其實不難,只要能豁達過生活,不論甘苦或甜蜜,都能一起分擔分享,就可以好好一直相愛下去。要是以為相愛很難,那是因為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吧!

14/03/2011

有生之年

讀到某些好友在FACEBOOK留言,寫著「活著多好」。這回,我不知如何說服自己說這一句話,換來的,有四個字:「有生之年」。

依然相信自己是樂觀的,亦深信未來是美好的。我有好友,有美酒,有佳餚,有家人,有學生,有酒友,有夢想,有理想,有目標,我是知足的,亦感到自己是幸福的,所以我想在努力工作之餘,跟別人分享我的所學,我的所有,我的才能,我的經驗。我該相信「活著多好」。

然而,早就寫過「萬般帶不走」,是看破?是悕憈?這幾天亦感到無限的感傷,令人說不出「活著多好」。我只知道自己希望於有生之年,做點有意義的事。意義在於,若有天要回歸土之時,至少對我愛的人,包括親人朋友或相遇相知的有過一些貢獻。

努力工作賺錢,那是現實,是為生活,是想給我愛的人過點好的生活;經歷帶來啟發,若不與人分享,啟發只能被活埋於自己的心坎,又或有天跟我回歸土去,所以我盡我所能找方法跟別人溝通,成為母校商學院的Mentor,成為葡萄酒導師傳授知識,並寫作分享心得與見解;繼續醉心酒學,認為學酒是無止境,所以不斷學習,亦希望藉此為下一代或身邊遇上的年青人作一點榜樣,讓人感到終身學習帶來的動力。

在此分享不是為了要抬高自己的人格或地位,其實,我聽過好一些「背後的說話」,總有人覺得以上所做的都只不過是為了金錢,為了名利,為了一己私利。只是這幾天所見所聞所分享的,令人有感而發,我想說的是賺錢是重要的,名利也許能帶來金錢,所以無可避免,還是要有點,不過,除了這些,人生還有著其他意義。

日本地震的消息,震動了我的心,星期天的下午在看報,差點落下淚來,我沒法想像電視報章上的畫面都已成了史實,好端端的國度變了澤國,從上空拍攝的片段看到一件又一件的龐然大物被水沖走,機場跑道和屋瓦都被水淹蓋,不知有多少人被活埋或溺斃。

然後同一個下午,敵不住好友的誘惑,暫時於下工作(其實那是星期天,不工作才是,所以只帶了一半的內疚心情,還是走了出去一趟),去了看電影。

第二次看King's Speech。

前文提過這齣電影為我帶來對自由和責任的思潮。第二次看,湊巧心情處於地震傷亡的沉重之中,我看到的是Geoffrey Rush演的角色談到戰爭的幾幕。

去年到澳洲,不少人著我還是不要去坎培拉好了,悶蛋城市來的。堅持己見,最終還是到了坎培拉一趟。選擇到那兒有兩個原因,一是之前的酒學遊行程緊密,有點累,想休息;二是不想到遊客地方,反而希望感受澳洲的生活,湊巧澳洲國家日那天,我身處澳洲,那就要到首都去看看,去感受一下。結果,我感受到的不是國家日的喜慶,而是戰爭所帶來的無限沉重。澳洲國家日,ANZAC DAY是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的士兵,至今每年的那一天,第一項紀念活動是天未亮,就到紀念碑默哀祝禱。

猶記得那天清晨,天未亮,我就到了澳洲戰爭紀念館前的空地,令人特別難忘的是天將亮的時候,全場靜默。沒有車,沒有人聲,只間中有幾隻鳥飛過吱吱在叫。那種寂靜是我從來沒遇到過的,即使當年在匈牙利流落火車站,在火車站的列車上度過了一個晚上,也沒如此一樣的靜,有點心寒的感覺。

天亮之後,有巡遊。至中午,戰爭紀念館開館,我入內參觀。花了幾近五個多小時,待至它收館,走過時光隧道,重温戰爭歷史,看見各類的紛爭或內戰的展物,更有活龍活現的戰機聲音在播著,有戰爭影片播放。附近還有一排排的陣亡士兵名字,刻在牆上。有些人是特意來找自己認識的名字,並在旁邊放上一朵罌粟花...

King's Speech沒有怎麼談戰爭的細節,只略帶一提了點。不過,因為去年所見的,只要提了一點,我就為之動容,加上日本的震驚消息,令人感到十分傷感。

是天災,抑或是戰爭,都帶來生離死別,當中不知有多人痛失至親至愛。忽然說不出「活著多好」,是因為離去了的,也許再不用感受到那痛心的感覺,也不必在痛心之餘,還要好好支撐著自己和為身邊的人打氣。活著的要面對很多難以磨滅的記憶和心痛,那是真的很好嗎?我不禁在反問。

於是,我只以「有生之年」為題,寫下這堆文字,理不得活著到底是好或不好,只知道還活著的時候,要好好過日子,要過有意義的每一天,並祝福身邊每一個人,而且遇上自己所愛的,記緊要報以微笑,笑也是對身邊所愛的一份祝福。

後記:澳洲的戰爭紀念館之官方網頁:http://www.awm.gov.au/

***
天未亮,在戰爭紀念碑前,我看見點點燭光:


陣亡士兵的名字,旁邊插著紅紅的罌粟花:


望著這位穿軍服的,拿著紙條在尋找名字。最後,他找到了,在名字旁邊插上那一朵花,以表敬意。除了遇上他,還有牆上的名字,看看那一個花海,到底這裡有多少名字?

13/03/2011

自由|責任?

看罷電影Black Swan,也看了King's Speech。不約而同,跟生活與心理有點關係的兩齣電影。前者令人心情沉重得很,看完有點頭痛,更叫人想清楚追求完美的同時,該如何好好放輕鬆點;後者則透過較為輕鬆一些的手法和對白,表現出責任可以為人帶來的擔子,而人總會有意無意製造一些甚麼,好讓自己有藉口逃避責任。

或許不是存心的,但潛意識驅使人找來藉口,並作出行動去逃避。

雖然電影是以頗輕鬆的手法表達故事,但當中的沉重意味,不比Black Swan弱。一個人生於那個家庭,沒得選擇。有人認為人定勝天,自問我也相信努力會帶來成果,也能扭轉一個人的命運。不過,原來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天起,我們作為不同的獨立個體,已經有著特定的責任。無論潛意識如何成功地驅使人找來藉口逃避,最後能夠逃避的,也只不過是短暫的工作,而非我們作為父母的子女,或家族一員的責任。

有趣的是,近年當不少人在談「八十後」之時,聽見有人在指八十後的種種不是,也有人在想到底根源問題在哪?其實小孩子就有如一張白紙,培育他們成長有如在畫一幅畫,他們自己在畫,父母和朋輩也有參與其中,只是有時他們,尤其父母會不察覺而已。不是有意要怪責任何一方,所有相關單位也有責任,不過,有人跟我在談「八十後」,倒在想他們是在怎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呢?「五十後」或「六十後」的父母大多經歷過一些勞動工作,才建立了今天的所謂地位或成就,是出於愛護之心,而對子女特別呵護,供書教學似是必然,但當中父母灌輸給「八十後」子女的思想,是自由還是責任,倒是一個疑問?

King's Speech裡的故事,所談的時代非今天的世代,不能一概而論,但事實上,不理得大家處於甚麼時代,有些連理關係和自由與責任的問題,幾近是定律一般。中國談五倫,西方也有談皇室或其他倫理相關之說。現代人講求獨立自主,當我在追求寓娛樂於工作,為我的葡萄酒事業努力,又雄心壯志遊遍世界,那是我追尋自由的表現;另邊廂,不是我說追就能追,完全自由是有如放縱自我,可以讓人迷失,於是責任的存在驅使人在自由之中,依然找到自己位處的境地,並且為自己所負的責任而努力工作和生活。

我猜重點,其實是平衡。當然,有人會說一切身不由己,就算我自己也不知說過了多少遍,但反覆思量人生,就會發現,那也是一個藉口,令人收起追求自由的勇氣,繼續以帶點不情不願的心情去負上我們背著的責任擔子。

說到底,人成長到了某個階段,就開始有自主權去選擇自由和責任在生活中的「比重」。不能否認,兩者是有點相對的,然而,我相信不容置疑的是,無論一個人選擇怎樣程度的自由或責任,都需要勇氣和懂得承擔,而且要學會面對和克服困難。

後記:早前寫過一篇以「大學之理念」為題的文章,也有提及自由與責任之說。看罷King's Speech,對此題目有更深入的見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關於電影裡的一幕,提到希特勒的演說。男主角和女兒在看希特勒的演說,女兒問爸他在說甚麼,爸不明那語言,只回應不知道,但很有說服力。可見演說的技巧,不一定在乎字裡行間的一語一句,演講者帶出的感染力也相當重要。

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愛情

自問從小至今,都不多讀愛情小說,總覺得太搧情了點。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遇上一個又一個的愛情故事,倒讓人有感而發,留下一堆又一堆關於愛情的文字。

有人說初戀是最難忘的,也有說是暗戀,又或是不該發展的戀情(我不知甚麼是「不該」,要戀上,總會戀上),亦有說是使人感到遺憾的才是最難忘。

我看所有都不是。

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愛情,我看是當一個人遇上困擾的時候,身邊的他或她如何在感到痛心的同時,還能做好自己,又能支持遇上困擾的,不離不棄。那樣的情誼才是最使人感動,讓人難以忘懷的。

人生總有起跌,能夠甘苦與共,又可以一起分享快樂和榮耀的兩個人,必定是有福的。

12/03/2011

男人的玩具(下)

(接續)

跟好友談「男人的玩具」,除了機械人,還有其他,例如車。或許是因為兒時所接觸的四驅車和入油的遙控車,其實自己有過一個念頭:到車房工作。

今天回想,也不知那裡來的一股氣,讓人有這想法。猜那就是孩童時代的成長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力吧!當然,最後沒有走上那一條路,自中四開始讀物理,遇上那些Mechanics,即令我打消念頭。對模型車有感情,不代表我喜歡從事相關的行業。

畢竟事實與腦海所想的有點距離。

與好友的對話,不期然讓我好奇地想,男人的玩具跟女人的很不同,而成長了以後,男人要繼續沉醉於他們的玩具,似乎不太容易。

好友說女人的玩具,甚麼Barbie公仔,小女孩會為她們化粧梳頭,長大了就把那「功架」套在自己身上,在臉上畫畫,替自己裝身。一切是那樣理所當然,女人要懂得打扮才可。

男人哩,四驅車或機械人等是陪著自己成長的,但一切都跟現實有點距離。

不能在現實裡遇上機械人,自己又不能化身成跟機械人合成一體的那位,去作為英雄,拯救世人,帶來和平;至於談到車,要擁有如四驅車般的車,有極佳的性能,又可以因應路面或地勢而換車輪胎,似乎也是有點不切實際。現實裡,每當我於香港路上遇到意國跑車的引擎聲,我就會覺得性能極佳,又有型格的,不宜在港駕駛,浪費了!那邊廂,若要在不同路面上走,我看不能一車走天涯,換車輪胎就是了,現實中,那是要兩部座駕吧!?

於是,有人認為男人總跟現實有些距離,更甚的,有人更認為男人永遠是幼稚的。

自己深信凡事兩面看,男人可以是幼稚的,女人也可;男人跟現實有距離,女人也可,只是男人女人於人生路上的不同時段或不同境地裡,有不同的表現而已。

現實裡,我認為男人成長至某個階段,依然能夠堅持繼續擁有男人的玩具,就要看他們的際遇,尤其是有意成家的男人。

實際一點看,當他們有刻想成家之時,能夠建家之餘,又要買玩具,必然要有相當穩健的經濟基礎;而建家以後,身邊的女人會否支持自己繼續花錢買男人的玩具,那是另一回事;身邊的女人又會不會阻止自己買男人的玩具的同時,卻要自己買女人的玩具給她,那亦是另作別論;最後,又或者有男人會遇上女人買男人的玩具給自己,有呀,我見過。可惜的是,這些男人或會被其他人戴有色眼鏡相看,能否一直那樣子走下去,也是另作別論。

說到底,相信不論男人或女人,又無論到了幾多歲也好,都有同樣的權利去擁有自己喜歡的玩具,只要不是過份沉迷,不打緊。所以,我不會阻止我的男人去買他的玩具,也有可能是,他買的,其實也是我想買的,例如高達或星矢十二宮模型!

後記:其實,寫文之時,我還想起《聖鬪士星矢》和雅典娜。然而,這齣動畫似乎跟男人的玩具沒甚麼關係,是嗎?

男人的玩具(上)

在酒會跟良久沒見的好友相遇,結果,一起遊走於美酒間之餘,亦談了不少。最後,竟談起玩具來,是男人的玩具。

自少愛砌模型和砌圖,愛的是那過程。實在,我沒有好好的看完一輯高達,只看過四驅車的卡通片,還有星矢和龍珠,但我就是愛高達模型。有趣的是,有人會覺得模型是男孩兒的玩意,跟朋友說我喜歡高達模型,換來的表情總是怪怪的,有人跟我說是因為女孩子看不明白模型盒內的那一本圖冊,前天相遇上的好友則跟我說,他覺得是因為女孩子跟那些卡通片沒那心的連繫而已,男孩子卻有著那一堆的卡通片陪著成長,於是很自然也會喜歡砌模型,或許是想在超現實裡的能在現實裡出現。

倒有可能哩!

姐夫多年前送給我一盒鐵甲萬能俠模型。那兩個鐵甲萬能俠,至今還在我的家中。花了我好些時間才完成的它們,讓我明白到自己砌模型跟男孩子砌模型,是有分別的。

我享受那個砌的過程,是手作,是功夫。完成了那「作品」,左望右望,前望後望,滿足得很。我還有想過給它們怎樣的一個場景,但原來,因為我根本沒看過那些卡通片,我不知道它們的背景,不知道它們的姿勢該是怎樣的,於是當我完成了那鐵甲萬能俠,我就發現原來我只是出於欣賞,而不是真正的跟他連在一起,沒有那種代入感。今天跟好友的對話,更讓我現白,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是在現實裡砌出那觸摸得到的玩具,從沒有過把超現實裡的帶來現實當中的想法。就只這一點,已經分別出模型到底不是我的玩具,是男人的玩具。

(待續)

鐵甲萬能俠模型的圖冊封面:


圖冊背面。它會出拳!

新一輪「暗中品酒」

很少在這裡談工作,可能是因為想起工作,總寫不出字來,每次想到工作,就會回到工作的崗位去,完成了工作,又忘了想寫甚麼,想寫的已投進工作去了。

又如自家跟社企「黑暗中對話」合作舉辦的「暗中品酒」,實在有很多關於這個活動的點滴在腦裡浮游,然而,每次想動筆的時候,都寫不出字來,是經歷讓人有點語塞。結果,至今只寫下了兩篇文章關於這個活動。而且,無論我寫得怎樣生動有趣,寫得怎樣動人也好,沒參與過,總感受不到。

新一輪推廣又來了,除了公司包場的場次,現再推出個別人士參與的場次。作為愛酒愛生命的,而又建視的我來說,我深信只要參與過,就明白到這黑暗品酒的體驗能使人更珍惜生命和一切所擁有的,更懂得如何去愛酒。


按上圖放大

詳情或報名:http://www.dialogue-in-the-dark.hk/html/en/wine.html

關於「暗中品酒」的文章:http://wines-untitledjournal.blogspot.com/p/wine-tasting-in-dark.html

有緣的話,就在黑暗裡見面吧!

09/03/2011

如果我們將成為過去

走在街上,路過熟悉的景物,有點似曾相識,
但記不起何時走過,跟誰走過。

我只知道這一刻,跟你走著。

不過,
當我們在同一路上走著的時候,
我竟不期然在想,
如果我們將成為過去,
那麼大家會怎樣再繼續走下去,
我又會否有天回頭看,
忘記了曾跟你走過這段路?

有點傻的問題吧?

或許,
愛情就是讓人做點傻事的藉口。

如果我們將成為過去,
而我真的有天記不起你,
再記不起我們一起所走過的路,
無論是因為記憶有限,所以遺忘了,
抑或是因為我選擇了要忘記,
我可以肯定的是,
在將來的那一天回頭再看,
路已不再一樣。

後面走過了的,因為你跟我走著,那跟前面的很不樣;
前面的,又因為你不在,也變得不一樣了。

05/03/2011

Apart from wines: Paleography (Part II)

(Continued)

So, who wants to know when some words were written? What is the use of doing that? To answer that, I first want to share a story - actually an experience of myself.

Some years ago, I was involved in a project at work. I was sent to Utah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my boss. Why me? Two reasons: I practice western calligraphy, and I type fast. I guaranteed you, in Hong Kong, if you tell someone you are a calligrapher, that sounds like you are an artist and you will then be linked to the idea that 'you don't earn much'. If you tell someone you type fast, that sounds like you are a typist and (again) you will then be linked to the idea that 'you don't earn much'. So neither one of them would be considered as having some valuable skills.

Well - but with both of the skill sets, I was sent far away to the middle of US on a business trip. Plus, there was basically no one else in the company who could take over that. No one got such skill sets combined! So, those skills which were almost of 'no use' were turned into opportunities and my valuable assets!!

So, what I had to do there? And what was the project about?

There were two objectives: first, I got to do a typing test there and see how fast I could type (I couldn't do it online because no one knew the effect of the transmission rate of data via the internet line. So I had to be physically there to type with the system there.); second, I got to learn reading those so-called 'ancient writing'. As someone who knew calligraphy, it is easier for me to learn the basics about 'ancient writing'. So, that was my first encounter of the term 'Paleography'.

If not because of such experience, I bet I would never have thought there were people who really study the ancient writing, and what was the reason behind the study.

The reason of study was to trace our family lineage, and know our family story, plus history. Those doing these studies are the genealogists. They are the one who study genealogy, which is the study of families and the tracing of their lineages and history. And Salt Lake City in Utah is more like the centre of such study in the world.

To trace the lineage, there were thousands of ancient records which the genealogists would refer to. Examples of records are census reports, birth records, death records, passenger list on board sailing to other places. Since these records are all hand-written, and there were abbreviations to understand and decipher. So there came the use of 'Paleography' - first analysing the writing, then understanding the words written there. Hence, with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words identified, the family lineage could be traced.

While everything is now being digitalized,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arch engine - all records got to be turned into TYPED ones. So, my typing speed has become the benchmark of the data centre doing typing jobs. As someone who learnt some basics of paleography, I got to teach the typists how to read the ancient words after I came back to Hong Kong. I also had to do a training manual on Paleography.

So that was it.

Today, I still remembered when I was in Utah, I was taken to the archive centre to see those original copies of records. I was really amazed to see thousands of real records from ages ago. Some records were turned into microfilms for archive, because the originals were too fragile. I have been reading all those calligraphic hands in books, but then all a sudden, those real ones were in front of me!

Apart from the surprise seeing all those, it was amazing that the 'unwanted' skills (calligraphy & typing) have brought me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extraordinary subjects: 'Paleography' and 'Genealogy'.

(End)

P.S. To view the 'digitalized database' of family lineage, please click HERE for link to the UK site, or HERE to the US site.

Also, click HERE to read the profile of Abraham Lincoln and the related record images, so then you will have better idea about 'Paleography' and 'Genealogy'.

Apart from wines: Paleography (Part I)

Quite a lot of times, we say wines are a mix of arts and science. Probably that is why it is not that easy to 'thoroughly' understand wines. It's not easy - you got to be an artist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wines and the culture behind; on the other hand, you got to be a scientist to understand winemaking as it is indeed a chemical process (the alcoholic fermentation) involving some microorganism (the yeast).

Grown up in Hong Kong, and being educated all through my primary school and secondary school years, it seemed to me arts and science are rivalry. They were separated into two 'streams' in the school - I could only choose either Arts or Science. Arts subjects include History, Geography, Chinese History, etc., whereas Science subjects include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etc. Since then, my world was split into two.

Until I started working in the wine industry, and being told that wines are a mix of arts and science - I realized that my world has become one again.

Although I chose the Science stream, but I have never given up Arts. I practice western calligraphy, I could stay at museum and just be there staring at an artpiece from different angles for half an hour. So, I am really glad to be immersed in the 'One World' again now - wine is like a glue that put Arts and Science together.

Tonight, I was reading some books about letters. Then I came across a word that reminded me of another subject which I was interested in some years ago. Apart from wines, that is a subject that puts Arts and Science together. It is called 'Paleography'.

It is a study of ancient writing. Somehow, it is a scientific study of an artform. It requires analytical skills and a strong sense of ordering in order to decipher and recognize the words, hence identify when the words were written.

One who is reading here may ask, who would want to know when the words were written, and why there is the need to do that. I will answer that in next piece of writing.

(To be continued)

P.S. If you want to play a little game and get a touch of what 'Paleography' is about, please visit check out the website HERE.

04/03/2011

當金庯著作變成了文言文......

今天跟好友們談起文字來,無端有人跟我說他遇上過一些學生告訴他,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是文言文來。實在令人驚訝的概念。

然後,大家在談現代人對文字的印象,又或怎樣看文字。結論是似乎現代人愛看影像多過讀文字,同一個版面,要是一幅大大的圖配一行(不要奢想要一段了)文字,相比一幅小小的圖配一大段的文字,前者會較易被接受。

湊巧這天從早到晚,出席了四個工作會議,有點頭昏腦脹,再加上這些對談,於是回到家後,我決定不工作,要找一本書,好好享受閱讀的樂趣。

不能讀關於酒的書籍,因為那也是跟工作有闗。看看書架,找來以下的一本書:
More about Letter by Letter
(按圖以參閱書的資料)

書的內容談及英文字母A至Z的演變過程,它們的發展史,還有文字的起源。跟我國的《說文解字》,似有異曲同工之妙。讀了幾頁,我不禁在想,今天的所謂文字,是從圖像演變而成的,偏偏現代人似乎對圖像較為敏感;那邊廂,我認為文字是帶動文明的,因為那是傳遞知識的工具,於是,當文字再不是今天的人所推崇的,到底我們是怎樣傳遞知識或交流的呢?我們其實是否在倒退呢?

(悟不出答案來,暫時把那思想擱置。)

話說回來,兒時很愛讀金庸的著作,「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以金庸先生那十四部著作的名字拼湊出來的對聯,每一個字代表了他的一部著作。當年讀他的小說,都是厚厚的版本,印象中是一本四百多頁的書,我看得投入的時候,可以整天坐在家裡,看完一本,四天看罷整套《笑傲江湖》,有些我讀了兩次才罷手。今天,聽到有現代的學生說金庸小說是文言文,在我看來,那意味今天有學生認為那是古老的文字,難以理解。實在,那是白話文(又稱語體文),非文言文。是現代學生接觸多了潮語和口語化的文字,再不能理解白話文了嗎?

我看那未必能跟圖像與文字相題並論,沒含有倒退的意味,卻是文字的演變過程吧!若然有天白話文像文言文一樣,被完全取替,或許我只以「失傳」來形容這現象。

後記:自己也愛圖像,愛攝影,間中也會作點設計以表達所想。以上的文字與反思,並非要否定圖像的重要,圖像也可以傳遞知識或作為交流的橋樑,只是當文字漸漸被遺忘的時候,確實讓人有點擔憂它們的地位,因此有感而發。

03/03/2011

因為有黑,我們清楚白是怎麼樣的。

是貪婪?是慾望?是羨慕把人帶到沉淪的境地,以致要偷別人的東西,甚至用一些手段去得到崇高的地位?

這些我都看不見。

我說的是近期熱門的電影《黑天鵝》投射於我腦海的印象。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寶座落於這電影的女主角手上,似乎這引來不少撰稿人的注視,大家都紛紛以此為題,又或於字裡行間以「黑天鵝」的陰暗面及心裡隱藏著的一隻「魔鬼」作為內容的一部份。我認同那些電影情節表露了這些點點,那是現實裡的一些人性面孔,是現實生活的宿影,那是既定的事實,不容否定。

然而,看罷電影,我有感自己看見的可不是如何由純潔變得貪婪或墮落,而是追求完美的執著,把人推至沒有回轉的死亡。美麗而悲哀的不是一位年輕芭蕾舞家因為要得到「天鵝之后」所帶來的地位,於是把她內心的魔誘發出來,繼而自取滅亡;我看到的是一位年輕芭蕾舞家因為要追求那根本不存在的完美,不惜一切要做到自己最好的,還要別人也認同她是最好的,結果,她是不敵於自己內心的一面和沒有完美的現實,而精神崩潰,繼而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自殘身體,最後更踏上死亡之路,為的就是要製造和保持完美,當自己到了最好的極限,就寧願死,也要留住那一刻。

對我來說,「黑天鵝」與「白天鵝」的對比、或由白變黑的經過及那正與邪的掙扎,也只不過是反映沒有完美,和告訴我們思想有多脆弱,是現實的寫照。我想那些一切都不是電影背後的重點。

自問不十分酷愛電影,亦沒有資格對電影作出任何的評鑑。以上都只是個人看罷電影和最近所讀的文字,而有所深省,想在此分享一下。可能是因為自己雖然相信世事沒有完美,但也是個完美主義者,同時,又因為我認識自少鍾情芭蕾舞的好友,我感受到作為芭蕾舞家,追求完美而不惜一切要做到最好和她們練習時所要經歷的痛和壓力,使我有所覺悟,得出以上的感想。

最後,《天鵝湖》的作曲家,是我最喜歡的一位,尤其是他的鋼琴協奏曲和小提琴協奏曲,除了親身到音樂廳欣賞這兩首樂章的現場演奏,我也到過劇院欣賞《天鵝湖》的芭蕾舞表演。這次看完電影,雖然覺得它把這芭蕾舞劇作引線,帶出故事,確是令人拍案叫絕的概念,不過,可能是被電影情節當中的黑色陰霾所籠罩著,總覺得那關於動人愛情的《天鵝湖》,從此就給咀咒吞噬了,這是我不太喜歡的。

話說回來,我於周日看完電影,才只不過是中午時份。本來打算回家工作,但電影的沉重驅惹來少少頭痛,那驅使我也反思自己身處的境地,湊巧之前病了一個星期,吃不得,喝不得,輾轉反側,每行一步,就感到胃部抽搐著......我肯定自己沒有自殘的問題,但身體的毛病告訴我,是時候讓自己休息。既是星期天,倒不如真的放假一天,以好好的精神和健康,迎接未來。

就這樣,看完電影,我沒回家工作,繼續會好友,放輕鬆,過了一個沒工作的星期天。


後記:上文提到黑與白,正與邪,在電影裡,似是現實的寫照。我猜那也可能是以相對的來表現人性或思想,可以有兩面:沒有白,怎看見黑;沒有黑,怎看見白。有人覺得白代表正,黑代表邪,是相對壘的,但其實,只要其中一種不見了,又或不存在,我們不會知道黑是怎麼樣,白是怎麼樣,從來它們都共存在同一個世界。因為這想法,我作了以下的:



我深信每一個人心裡,的確有白,也有黑。我卻不相信,有黑,就等於白被侵蝕了;有白,亦不等於黑不會出現。說到底,跟中國人的陰陽之說一樣,問題在於那一個平衡點。既有黑,也有白,可不是問題,我們有怎樣的思想和我們的行動,才是影響最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