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2/2011

大學之理念

上周六,應邀出席香港秓大學商學院的師友計劃(註:官方發佈的只有英文名:"Career Mentor Link Program",前文譯名為統稱而已)的開幕禮。回到母校,再次在自己曾經度過三個寒暑的校園走著,又因家母曾在科大工作,那更是自己兒時經常流連的地方,這個地方留給我的回憶比香港任何一個角落還要多,還要深。

同時,今年商學院安排了兩位學生成為我的Mentee,他們問我至今有多少位Mentees,其實,我沒正式數過,十多位吧。每一次跟他們對談,自己就覺得日子一天一年地過去,雖然記憶印象日漸減退,有時跟大學好友相聚,大家所談及的,有些已記不起來,但那種年少的感覺,直至畢業和中間的成長過程,及所有的哭笑,還是存在心裡,沒有改變。

不知哪裡來的牽引,現在的工作竟又跟教育有關,跟其他大學院校拉上關係。這些一切加起來,讓人回想起多年前讀過的一本書:金耀基的《大學之理念》。

今天,忽然想起這本書,就從書架拿這本書出來,打算翻看幾頁。有趣,我猜那年讀它的時候倒頗認真,有好幾頁都夾著紙條,留下記錄。於是,我只看了那幾頁,其中讀到:

"大學生再不是中學生,大學對他(她)不再、也不應提供褓母式的照顧,他應該也必然會自我尋求生命之意義和人生之目標。在最後的意義上說,人之成長(包括自我形象與自我認同之形成)是要靠他(她)自己的。人是不能永遠沒有孤獨的時刻的,人需要獨立以創造思想,以體認人生,但人之為人,人之成長需要靠頭腦與頭腦,心靈與心靈之相遇和對話。一個書院之可貴就在於許多頭腦,許多心靈可以不時的相遇和對話。就在這種不經心的,習以為常的師生之接觸下,假如年輕人能夠對偉大的重要的價值有所體悟,有所執著,那麼他(她)的優異的品性就在不知不覺間發展出來了。"

***
讀完,回想於大學三年期間,從第一年起,自己到底為何而讀,讀過甚麼,追求的又是甚麼,期望得到的又會是甚麼。是為了竭力追求成為一等榮譽學生嗎?是為了要有最好的成績,讀全校最好的科目,以得到那一份榮耀的感覺嗎?是因為成績好,參加了各式各樣的組織,能在履歷表列上出一個有一個的「榮耀名字」而感到光榮,更成為了走進著名國際企業的「入場門票」,那就是最好的嗎?

大學之時,我得到不少機會,往外跑,接觸了很多新人新事物:到美國作交換生,代表科大到美國的大學參加商業個案分析比賽,又遇上一位Mentor,最後,畢業時亦透過學院介紹,成功進入了當年夢想著的廣告界,又能於不用上學的時間,到不同的公司作兼職。

實際上,我的工作生涯早就在大學時代已經開始了,而在「社會大學」的兼讀生涯,讓我體會到讀大學並非只是一張「入場門票」,也不是榮耀的工具,而是一個發展自我潛能的台階。

三年的光景裡,其實自己沒怎樣作過大學生所謂應該過的生活,沒有參加任何學生組織,沒有住過那「無敵海景」的宿舍,更沒幾多時間在校園逗留,因為要上班。然而,因為以上提及那些向外跑的機會,造就成了今天我對事物對人生的觀點角度。

當然,要是讀大學的一心就是為了以上所談的,不打緊,那就好好順心而行,能夠有既定的目標,有方向,也未嘗不是好事;然而,若然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在大學期間,能放開胸懷,去看更多的,或許他日可以走得更遠,走得更好更快樂。

成績、「入場門票」、一份好工和未來所賺的金錢是重要,我不否定,不過,人生的價值觀和創造的能力也很重要,而大學幾年,正正就是培養這些要素的最好時刻,因為那是我們得到更大自由又要學會對自己負責任的時間。(註:最後的一句所提的意念,倒不是我個人之想,而是那天出席開幕禮,遇上另一位Mentor所談及過的想法,詳情下回分解。)

後記:或許有人會以為我已經很忙了,何以還有時間作Mentor。忙,不能作為藉口,我不想自己只為追逐金錢為工作而活。那正正就是跟我依然要堅持花時間寫作一樣,因為能有福見過走過,有緣能跟別人分享我所有,那是我的福氣。


又一年:


好書一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