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3/2011

你想。理想

兒時的中文課堂上,必有一節是作文堂。絞盡腦汁先寫大綱,再列出每一段的中心思想,然後寫下文字,串連成一篇文章。雖已再記不起曾經作過的文題,但總覺得有過一篇「我的志願」。

今日回想,到底是因為學術界早就認為三歲定八十,還是覺得小孩子要有大志,所以出現這個題目呢?其實,孩童年代何來談志願?或許最大的志願是放學後不用做功課,可以四處跑,可以不用上學,不用早起,天天都是暑假!?

另一邊廂,我又會想,其實是否成年人主觀認為孩子們該培養出個性和找到目標及方向,好讓他日能夠成大志,有一番作為,於是要他們早就活在那思想當中,要他們找出個人的志願來,準備有番作為。

有趣的是,當我們鼓勵孩子們思索有何志願/目標之時,可有想過怎樣引導他們先發掘潛能,並將之成為未來想達成的目標或所追求的理想?

說真的,又有幾多人能夠因為發掘得出個人的潛能,更能遇上機緣際會使之成為可達成的理想,最後還能夢想成真?或許百萬人之中,只有幾個吧!我猜問題不是在於機會少了,而是在於自己有否發掘到個人的潛能所在,又就算發現了以後,是否相信自己能夠把那潛能加湊機會,實踐其理想。

依然深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內裡是有某種潛能,不少未能發揮出來的,有可能是未被發掘,也有可能因為潛能屬非主流的,面對種種生活的環境限制,似是不能揮灑自如。就這樣,很多的潛能於年少之時已被埋沒,孩童們長大了,就更沒動力再次激發潛能了!就算有動力,找方法去發揮也是一個疑問。即使機會就在眼前,也無法看得見,觸得到,最終何以談夢想?

說穿了,是我們有時連自己所想的,也未必了解。沒「你想」,怎能有「理想」?

當然,也有人有「你想」,也有「理想」,但兩者之間存在著很遠的距離。若然如是,或者當局者該想一想到底欠了些甚麼。有人跟我說過覺得自己欠了一位貴人,不過,我從來不相信這一回事。遇上有緣人,能幫忙一點,煽一點火,確有可能推動一下,但畢竟若只想著要遇上貴人,到頭來可以每天坐著沒事做,等一輩子也等不到。有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還是自己先好好努力吧!我猜若然「你想」離「理想」很遠,關鍵還是在自己,好好反思吧!

後記:多謝科技大學的邀請,作了一個訪問。過程讓我發現年輕之時,沒理想,不是怎麼一回事,較重要的是知道個人的長處短處,當時機來到,盡力去顯示潛能,漸漸地,理想就會於眼前出現,並終有一天能實踐夢想。以下是科大的訪問:
Welcome to Alumni Faces - Jennifer Luk

2 comments:

  1. 是啊,理想是需要一路走來不斷思考才產生的方向,對於小時候被要求寫我的志願,的確很一頭霧水,尤其現在世界已經非常複雜,不能簡單的因為此刻的興趣而定下結論……或許應把題目改成「我對志願的看法」會較能引導小朋友思考……

    ReplyDelete
  2. 我想引導他們發掘個人之所長,並將其所長發揮,成為有用的,那來得重要。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