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中文課堂上,必有一節是作文堂。絞盡腦汁先寫大綱,再列出每一段的中心思想,然後寫下文字,串連成一篇文章。雖已再記不起曾經作過的文題,但總覺得有過一篇「我的志願」。
今日回想,到底是因為學術界早就認為三歲定八十,還是覺得小孩子要有大志,所以出現這個題目呢?其實,孩童年代何來談志願?或許最大的志願是放學後不用做功課,可以四處跑,可以不用上學,不用早起,天天都是暑假!?
另一邊廂,我又會想,其實是否成年人主觀認為孩子們該培養出個性和找到目標及方向,好讓他日能夠成大志,有一番作為,於是要他們早就活在那思想當中,要他們找出個人的志願來,準備有番作為。
有趣的是,當我們鼓勵孩子們思索有何志願/目標之時,可有想過怎樣引導他們先發掘潛能,並將之成為未來想達成的目標或所追求的理想?
說真的,又有幾多人能夠因為發掘得出個人的潛能,更能遇上機緣際會使之成為可達成的理想,最後還能夢想成真?或許百萬人之中,只有幾個吧!我猜問題不是在於機會少了,而是在於自己有否發掘到個人的潛能所在,又就算發現了以後,是否相信自己能夠把那潛能加湊機會,實踐其理想。
依然深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內裡是有某種潛能,不少未能發揮出來的,有可能是未被發掘,也有可能因為潛能屬非主流的,面對種種生活的環境限制,似是不能揮灑自如。就這樣,很多的潛能於年少之時已被埋沒,孩童們長大了,就更沒動力再次激發潛能了!就算有動力,找方法去發揮也是一個疑問。即使機會就在眼前,也無法看得見,觸得到,最終何以談夢想?
說穿了,是我們有時連自己所想的,也未必了解。沒「你想」,怎能有「理想」?
當然,也有人有「你想」,也有「理想」,但兩者之間存在著很遠的距離。若然如是,或者當局者該想一想到底欠了些甚麼。有人跟我說過覺得自己欠了一位貴人,不過,我從來不相信這一回事。遇上有緣人,能幫忙一點,煽一點火,確有可能推動一下,但畢竟若只想著要遇上貴人,到頭來可以每天坐著沒事做,等一輩子也等不到。有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還是自己先好好努力吧!我猜若然「你想」離「理想」很遠,關鍵還是在自己,好好反思吧!
後記:多謝科技大學的邀請,作了一個訪問。過程讓我發現年輕之時,沒理想,不是怎麼一回事,較重要的是知道個人的長處短處,當時機來到,盡力去顯示潛能,漸漸地,理想就會於眼前出現,並終有一天能實踐夢想。以下是科大的訪問:
Welcome to Alumni Faces - Jennifer Luk
31/03/2011
摘星記。
星期日的晚上,又夢見星。不是第一次發這樣的夢,好幾次了。之前一次,夢醒以後,作了以下的文字和圖畫:

(按圖放大)
這晚又遇上星,再次想起這作品之餘,亦發現自己遇上了世上最閃最亮的一顆星!
自少很喜歡仰望天空看星星。記得那年第一次到德國公幹,晚上跟客人用過晚飯,在車站步行到旅官,在路上抬頭望天空,看見繁星滿天;去年到澳洲,也看見星,但這兒的天空似是特別低,不用抬頭,只向前看,就是星。自始,我對「摘星」有點改觀。
然後,前晚的夢,讓我再次反思。是我們認為摘星不切實際,是天方夜譚,所以從沒想過那是真的?還是因為覺得難以事成,所以連第一步也沒踏出去,就在說難,不切實際只是藉口?
要真的把天上的星星摘下來,當然是不切實際的!我畫一顆給你好了!不過,「摘星」這概念似是在比喻一些像是遙不可及的,想觸得到,抓得住,卻又很難的事。於澳洲遇上的星星不是我見過最亮的,但肯定是最低掛的;前晚夢見的,是我一生所見最亮的,從沒想過會觸得到,不過,原來當你肯多走一步,確是有可能摘得到那一顆星。
而我說的第一步,其實很簡單,是自己要留意得到那顆星所發出的光芒。能夠留意得到,就有機會能跟著這一顆星的帶領,走到星的家,摘得到那一顆星。
後記:留言之際,想到以下的一首歌:

(按圖放大)
這晚又遇上星,再次想起這作品之餘,亦發現自己遇上了世上最閃最亮的一顆星!
自少很喜歡仰望天空看星星。記得那年第一次到德國公幹,晚上跟客人用過晚飯,在車站步行到旅官,在路上抬頭望天空,看見繁星滿天;去年到澳洲,也看見星,但這兒的天空似是特別低,不用抬頭,只向前看,就是星。自始,我對「摘星」有點改觀。
然後,前晚的夢,讓我再次反思。是我們認為摘星不切實際,是天方夜譚,所以從沒想過那是真的?還是因為覺得難以事成,所以連第一步也沒踏出去,就在說難,不切實際只是藉口?
要真的把天上的星星摘下來,當然是不切實際的!我畫一顆給你好了!不過,「摘星」這概念似是在比喻一些像是遙不可及的,想觸得到,抓得住,卻又很難的事。於澳洲遇上的星星不是我見過最亮的,但肯定是最低掛的;前晚夢見的,是我一生所見最亮的,從沒想過會觸得到,不過,原來當你肯多走一步,確是有可能摘得到那一顆星。
而我說的第一步,其實很簡單,是自己要留意得到那顆星所發出的光芒。能夠留意得到,就有機會能跟著這一顆星的帶領,走到星的家,摘得到那一顆星。
後記:留言之際,想到以下的一首歌:
魚塘與大海(下)
(接續)
到底是身處魚塘也好,在大海也好,那也是一尾魚。
***
當年的答案,是我想做大海裡的大魚。是想著那大世界,是渴望自己有所成,年少輕狂,天不怕地不怕,也覺得自己有的是青春。
今天,尚算有點青春,亦不時有人跟我說,青春有限但無敵,著我好好向前走,勇於接受新挑戰。然而,當自己再問一次我想做魚塘裡的大魚,還是大海裡的小魚,看來我今天想在魚塘裡好好游來游去好了,甚至是魚缸裡的魚,消遙自在,悠然自得,那來得更好。是大魚,是小魚,不重要了。
這樣想,並非因為自己覺得青春消逝,再沒有那一份心去追。相反,是我認為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尾魚,來得更重要,因為認識自己,使人明白到追甚麼,怎樣走下去,不是為追而追,亦不是望著那不知有多遠的夢想走著。因為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當下所處的位置或前面的目標,所以能夠好好生活,過自己認為快樂的生活。
談到大魚和小魚,想起以下的動畫電影:
到底是身處魚塘也好,在大海也好,那也是一尾魚。
***
當年的答案,是我想做大海裡的大魚。是想著那大世界,是渴望自己有所成,年少輕狂,天不怕地不怕,也覺得自己有的是青春。
今天,尚算有點青春,亦不時有人跟我說,青春有限但無敵,著我好好向前走,勇於接受新挑戰。然而,當自己再問一次我想做魚塘裡的大魚,還是大海裡的小魚,看來我今天想在魚塘裡好好游來游去好了,甚至是魚缸裡的魚,消遙自在,悠然自得,那來得更好。是大魚,是小魚,不重要了。
這樣想,並非因為自己覺得青春消逝,再沒有那一份心去追。相反,是我認為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尾魚,來得更重要,因為認識自己,使人明白到追甚麼,怎樣走下去,不是為追而追,亦不是望著那不知有多遠的夢想走著。因為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當下所處的位置或前面的目標,所以能夠好好生活,過自己認為快樂的生活。
談到大魚和小魚,想起以下的動畫電影: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