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1/2010

我是一條蟲。

人說不要做一條蟲,又希望成為龍,意為不要做大懶蟲,要有志氣,作一番事業,飛黃騰達,有如一條龍,向上游。我則說自己根本就是一條不折不扣的蟲:書蟲。

自問小時沒志氣,沒想過長大以後要得到甚麼成就,也沒有如一些女孩子那般,想著要嫁個如意郎,就只知道自己愛看書,也愛買書。

就讀初中的時候,較喜歡看中文書,尤其金庸的小說,一天坐在家裡,就看完一本「厚訂本」;中三以後,卻愛上了英文書,除了科幻/推理小說,其他的都愛看,包括近代文學作品、小說、科學、書法、哲學等,從此放不開看書的習慣。就連外遊的時候,也要逛書店。記得當年第一次遊歐洲,回程之時,三分一個行李箱都放了我的戰利品--幾本從博物館買回來的珍藏。

說真的,我沒有把全部的書籍都讀過一篇,有的只讀了好幾頁,就放上了書架,待有心情之時,又或是需要參考內容的時候,才再次從書架拿出來再讀。也有的是我讀了不只一次,看了數回,依然想再讀。

有人覺得看書是件苦差事,甚至是煩惱的泉源;我卻覺得從書本裡,我找到寧靜,是一種享樂。時至今天,雖然電子產品是那樣的普及,速度幾乎成了生活的全部,但在分秒必爭的同時,我依然愛間中靜下來,看看書,好好思考。即使有時真的忙得要命,我也會盡量抽時間在搭車的時候,看多幾頁書。

常言「書中自有黃金屋」,看著書架上的三百多本書,若算不上是一間「黃金屋」,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間「陋室」吧。真的希望自己是那一條蟲,永遠賴著在那「陋室」,成為真真正正的書蟲!

我的「陋室」:

http://www.anobii.com/untitledjournal/books

後記:很想有一天,可以寫下我跟它們每一本書的故事。

27/11/2010

我在乎|我不在乎。

好友忽然問我,若是我跟某君走在一起多年,然後有天他說要離開我,我會怎樣。從不喜歡在人前討論這個問題,因為我知只要自己開口談這話題,肯定會落下淚來,停不了的落淚。結果,我草草回應了,低頭吃著眼前的食物,和拿起酒杯,喝一口酒,再繼續享受當下。

那「草草」的回應是若我跟某君走在一起,那我肯定自己是因為真心的愛,才跟他走在一起,既然如是,我根本就不在乎大家走在一起有多久--已經走了多久,或是到底會一起再走多久,我在乎的是當大家走在一起的時候,到底自己有沒有盡情去享受一起的日子,又或者有沒有盡力去維繫一段感情,還有自己有沒有學習如何去愛這一位。那樣子,我只會一直向前走,就是只懂得跟那位某君一直走下去,時間根本不重要。

有人會覺得女孩子的青春有限,跟某君走在一起久了,他總要給她一個交代,是繼續走在一起,是打算一起步入教堂,是希望一起走進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該給她一個肯定,要不然,就不要消耗她的青春了。作為女性,我當然認同這樣的想法,但畢竟青春是要燃燒的,那才是青春,沒被燃燒過的,那算得上有過精彩的人生?要是真心一起走過那些時光,那怕青春消失於空氣中?只有沒真心一起走的,才會成為遺憾,只是若已是遺憾,那就更要好好把握今天,走向明天。

當然,失去與放手的感覺是那樣的糟糕,相信好友提出那假設性的問題之際,何以我會想落淚,就是因為心裡突然感到一陣涼風吹過,不是因為舊日留下來的刺,那早就過去了,不值一提,而是若要再一次承受那種感覺,實不容易。

話說回來,不是說了我在乎的是跟某君走在一起的時刻,其他的不重要,那管其他所有假設性的問題或那些胡亂的思緒!? 然而,我可以肯定的是若有天我真的因為某君而落淚,不是因為我感到失去了那一位,而是因為我真的找到了一位自己真心愛著的人,所以我落淚。

早就不再堅持,換來的是堅強。

好友跟我開玩笑的對話,自知是說笑而已,但對話使我感到對人生的譏諷和帶來點點思潮。

好友說我怎麼不堅持,那麼容易就說好。我心想,要堅持的該是我的做人原則吧,而不是對某些事情的堅持,尤其是談到感情。若我真的堅持自己的所謂「想法」,猜我不會是今天的我,而且我不會走過那些路,不會出走到過某些地方,更不會決定走在今天的路。

選擇不堅持,對我來說,其實不容易。好友們都知道我有多固執,就算工作讓人感到倦,路走得多了,累了,踏單車令人感到那疲累,自己依然要走畢全程,做完工作,完成行程,為甚?不就是「堅持」兩個字!於是,好友的笑話,簡直是對我的人生路的點點譏諷。

諷刺的感覺源自個人的發現(絕非好友的問題,那玩笑實在只是點忠言提醒),原來自己可以為了某些人放棄堅持。當然,做事和做人的原則不會改變,那是對自己和身邊的人的尊重。然而有些情況,堅持也可以是不懂得尊重或遷就,亦是不懂體諒的表現。

就個人而言,我花了不少心血對抗因為「不堅持」而帶來的內心掙扎,並告訴自己那不是因為放棄自己,卻是學會跟別人好好相處,一起走著,同時,要學習的還有習慣「不堅持」而帶來的轉變,更要學會堅強,學會承擔。

實在,要堅持與那「不堅持所帶來的轉變」一起走,才是最難和最大的堅持。

後記:說不定好友的說笑話也是在跟他自己說的哩!見好友最近也為他遇到的一個她放棄了不少堅持,好呀,好兄弟,加油呀~!我知你也在好好學習中,祝成功!

如果有天你看見我哭

如果有天你看見我哭,那是因為我太愛你。

25/11/2010

二)旅記,應該記甚麼呢?

以前沒有數碼相機,用菲林相機拍照,每次回來都要花時間曬相,然後好好每一張排序,放入相簿裡,然後在每張相片旁邊,寫下短句,成為印記。我的第一部數碼相機是2002年旅居美國前買的,是CANON S30。不過,當時,我還帶著菲林相機在身邊,總覺得那比較實在吧。想那次旅程,是我最後一次用菲林相機了。以後的旅程,我都帶著數碼相機,停不了,拍個不停。

我的第二部數碼相機是我於2008年歐遊前買的。舊的那部連開關的按鈕也壞了,我看是時候退役了。於是換了一部CANON G9。也是拍個不停,帶了兩張4GB的記憶咭,行程走了三分之二,就幾乎用完了8GB的數碼記憶,中途找了個地方把數碼記憶轉換至光碟去,才可以繼續餘下的旅程。

不過,數碼相機所帶來的方便,沒有取代我以文字記下點滴的習慣。我依然會隨身帶著筆記簿,寫下每一個細節。

年前有一位好友問我,到底我旅遊的時候,是如何記下那些瑣事?其實,我身邊有本小小的筆記,然後背包則帶著大本的筆記簿。每想起幾個字,又或是那一刻在腦海浮現的題目,就會先記在小筆記簿,然後待我有空坐下來的時候,才把所有想寫的文字記在大的那一本筆記簿。

就這樣,我家裡有著大大小小,曾跟我周遊列國的簿子。

不過,有趣的是,每一本都是未完的旅記,因為實在有太多的想寫,而我卻沒能於每一趟旅程以後,抽空完成旅記。雖有點可惜,但我發現,回來以後,每當我再次翻看未完的旅記故事,和在小筆記簿裡的題目,還是會記起當中的細節。

讀著舊日的旅記,我不期然在問自己,到底旅記該記甚麼,而我在這裡說著要寫十年旅記,我又想寫甚麼,圍繞著怎樣的主題去寫呢?每一個到過的地方,都是不一樣,又因為每次不同的旅伴或遇上的人物,或遇上各類的事件,我得到不同的啟發。

最後,我發現旅記所要記下的不是對於所見所聞的敍述,而是透過對所見所聞的描述帶出見聞引來的啟發。是因為這些啟發,把旅程變得有意義,繼而影響了我回來以後怎樣過日子。

致好友的話(四)

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對生活上的點滴存在著一種態度。

總覺得態度這一回事,實在虛無得很。
要是表現出那態度的人跟理解那態度的人是性格不合的,
又或者大家的思維邏輯很不一樣的,
往往都會導致「事實」和「詮釋」變成了兩碼子的事,
繼而成為誤解,或構成誤會。

誠懇的道歉,可以變成惺惺作態;
真心的一句多謝,可以變成虛偽的客套;
盡心把事情做到最好,可以變成別人眼中的「搏咩呀?」;
要數這些「凡事兩面看」,用上萬字千句也數不完。
不過,我看理不得外面的人怎樣詮釋也好,
最重要的是問心無愧,
真心和用心做每一件事,
誠懇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有時,要那樣子對待每一件事或每一個人,
很不容易。
有可能因為個人的理念、思維、傲氣、喜好、時機等,
影響了自己的判斷,變得不中肯;
亦有可能減低我們對某些事情的興趣,
以致我們不盡全力完成一件工作,
或輕視某些工作/ 工序的重要性。

更甚的,我們很易會有偏見。

自問我也有著對事對人的偏見,
沒法子,我只是個凡人,
亦有個人先入為主的理念和喜好,
同時存著點點的傲氣。

不過,我總會跟自己說,
有偏見,可以接受的,它可以轉化成個人做事的原則,
或「達到一定的水準」的要求,
但我不能有成見,以自己的主觀去否定客觀的因素。

最後,
我發現自己這些想法為我帶來最大的得著,
是那追求盡善盡美的心,
和推動自己留心每一個細節的力量,
還學會尊重和如何從逆境或不喜歡的人/ 事當中學習。

久而久之,
原來暗地裡,我得到了別人的認同、支持和鼓勵,
又獲得意想不到的賞識。
這些收獲告訴我,
其實盡力做到最好,不斷力求進步,
不一定只為了某些金錢的回報,
討好某些人或引起位高權重的人注意自己,
而是對自己的一份交代和報答對自己愛謢有加的每一位。

祝君安好。
--------

Happy Thanksgiving!

Taking this opportunity,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to all of you reading here.
Share with you here, "What Does THANK YOU Really Mean?",

When it comes from the heart from deep inside the nicest feelings
and the most special thoughts,
"thank you" means so much.

It means thank you for taking the time to show that you care.
It means 'you really made my day.' and
sometimes it means that you really make all the days so much better.

"Thank you" means you make me feel so nice, and
I wish I could do the same for you ...
just by letting you know how much you mean to me.

- Chris Gallatin

致好友的話(三)

第一次留言給你,差不多是九個月以前的事。
那時,我說從你的話當中,總感到點點的憂。

第二次留言給你,是大約三個月前的事,
雖還感到那點點的憂,但我肯定你已經找到了你的路,
而我感到當時的你,似是站在起跑線上作熱身。

今天,再跟你閒話家常,
我看你已在起跑線上準備起步跑出去了。
同時,我感到從你那邊傳過來的勇氣和能量。

我說的「能量」並不是食物帶來以維持生命的熱能,
而是意志的化身,以驅使我們向前走;
至於「勇氣」,
就是我們走出個人的「舒適範圍(comfort zone)」的能耐,
某程度上,那亦是我們如何看待風險或願意承受多少風險的指標之一。

我明白有些時候,要從自己內心產生出能量和勇氣來,
所需的意志和毅力或無法估計。
又或者換個角度看,
要利用個人自然而產生的能量和勇氣,以達到目標,
所要花的力氣實在不少。

那邊廂,
若身邊存在著一些有縁人,能成為知己好友,
互相分享、支持和鼓勵,
能量跟勇氣就會較容易產生,
要是那些有緣人本身也有著一份勇氣和能量,
那就更加相得益彰。
當大家碰頭時,定會火花四濺,
並綻放無限的能量和勇氣。

希望你能好好抓住那份勇氣,
不斷提升你的能量指數,走上成功之路。
最後,記緊珍惜有緣人。

祝君安好。
-------

24/11/2010

一)旅行的印記

猶記得多年前跟老闆到外地公幹,在飛機上與他交談,他問我:「妳第一次搭飛機的時候,幾多歲?」想了想,我答:「大概就讀二年級的時候吧!」

第二年,老闆知道我喜歡外遊,也不怕穿梭於陌生的地方,他著我帶另一位同事到國內幾個城市跑一趟。於飛機上,我跟這位來自深圳的女孩子談了好一會兒,她跟我說:「Jennifer,我真的很高興,這是我第一次搭飛機!」她的話,使我再次想起年前跟老闆的對話。

至今,我依然記得這兩段對話。

或許有人每年都會搭飛機到外地去,也有人根本不在乎有沒有搭過飛機,亦有人本身就怕搭飛機,寧願留守在家國,較有安全感云云。不過,對於喜歡外遊,卻又不是家財萬貫,不用愁五斗米的人來說,能夠搭飛機外遊是一種福份。

即使今天,物質享受比舊日的來得好了,自己外出的機會多了,加上有好幾回外出,都有贊助單位,算得上是不用自付旅費,然而,我還是很珍惜每一趟的旅遊機會。

結果,每一回出走,無論是公幹或是私人遊玩之旅,自己都會著意到底那趟旅程,想學到甚麼,想增廣那方面的見聞。同時,隨著時間過去,自己又走過不同的人生階段,選擇目的地的原因有點不同,行程和穿插於旅點的方式亦有所不同,唯一的同通點是,每一趟出走,我都會有所得著。

或許那就是真正能夠置身當地文化之中,去認識和了解,並用心聆聽、感受和思考後,所得到的成果。

那我在過去十年,到底在那些地方留下過我的足跡呢?名單如下(不包括十年以前所到過的地方):

美國| 洛杉磯,聖地牙哥,三藩市,拉斯維加斯,紐約市,華盛頓,費城,波士頓,猶他
墨西哥| 提華納

英國| 倫敦,格林威治
荷蘭| 阿姆斯特丹
法國| 巴黎,里昂,普羅旺斯
西班牙| 巴塞隆拿,馬德里,聖地牙哥
葡萄牙| 里斯本,波圖,卡斯卡伊斯
德國| 漢諾威,柏林,科隆
瑞士| 盧森
意大利| 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米蘭,帕爾馬,波隆納,安哥拉,巴勒摩(西西里),阿爾巴
梵蒂岡| 梵蒂岡
奧地利| 維也納,薩爾斯堡
捷克| 布拉格
克羅地亞| 斯普利特,札格拉布
匈牙利| 布達佩斯,埃格爾,托卡伊
斯洛伐克| 科希策
波蘭| 克拉科夫,華沙

台灣 | 台北市
星加坡| 星加坡

中國主要城市和特區| 北京市,上海市,澳門
中國廣東省| 深圳,蛇口,東莞
中國湖南省| 長沙,岳陽
中國湖北省| 武漢,武當山
中國河南省| 鄭州,開封

十年旅記(2000-2010):序

十二月將至,又到聖誕節和新年倒數的時份,那亦意味這是回顧與展望的時候。湊巧,這年是踏進「千禧年」以後的第十個年頭,於是心血來潮,很想作一個十年回顧,重整一下這十年以來的生活所帶來的思緒。

人的思緒總是零碎的,較強於邏輯理論的人或會較容易把它們組合或聯繫起來;對於不善於推理或把思想系統化的人來說,思緒永遠是凌亂的碎片,壓根兒沒有想過它們其實是可以整合的。我認為說到底,思緒只不過是來自一個個體,同出一徹,若能澄心或置身於事件以外,看那事件發生的經過與因果,定能透出點點端倪,以重整那些思緒碎片。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要重整思緒?我覺得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要騰出多點思想空間來,讓自己活得更精彩。思想沒有空間,自覺那生活只是「活死人」的生活罷了!

曾經以為空間是外在環境於心裡投射的縮影,於是身處香港就等於沒法子靜下來,沒有空間可言。不過,多次出遊,讓我明白到外在環境的確會影響人對空間的看法,但是最重要的畢竟是心底裡或腦海裡有沒有那空間。若本身內裡已經建立了那空間,外在的環境又何足道哉?

然而,話說回來,要於內在建立那空間,實不容易。除了要經過時間的洗禮,亦要有相當的歷練與反覆(卻沒帶我們走進死胡同)的思考,同樣重要的是自己到底有沒有嘗試放低自我,從而訓練自己在任何的外在環境之下,都可以鞏固那建立了的空間。

慶幸自己有那機會出走多回,學習放下自我,並於置身不同國度的時候,融入當地的文化,體驗生活。因為這些體驗,我得以建立起自己的空間來,好好過生活。

就這樣,當我想到要來個「十年回顧」的時候,我想從自己的旅記出發,記低足跡所留下來的啟示,並展望來年和以後可以繼續好好的走,包括出走的旅途和人生旅程。

23/11/2010

郊遊記(二)。

(接續)

學會了,踏著踏著,一邊踏著單車,我一邊在想著很多很多...我在想為何要學,想自己是抱著甚麼態度來踏單車。好友似乎視之為運動;有人踏單車是為了代步;也有人認為那是親子活動,一家大小踏單車郊遊去,有益身心。有人享受那飛馳的快感,講求速度;有人享受踏二人車,一起踏著同一步伐的感覺,就是每一位在單車上的人,都似是有自己所思,有自己的態度。

記得真正萌起學習踏單車的意念,是那年未到歐洲之前,跟好友們用膳兼倒數歐遊的出發日子,我打趣說要學踏單車,然後可以用新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可惜,沒來得切學習,就要出發了。

湊巧,那次旅程途中,在波蘭遇上單車客,談了好一會,又見到他的相片和單車遊的經歷,我就更加覺得要探索世界,實在應該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去欣賞。那定會有別的一番感受。

今天,我學會了踏單車,第二次於單車徑上走著,享受那慢走的步伐,沿途看看四周景色與藍天,也不錯呀!

雖說踏得快一點,可以更省力完成全程,而且更容易平衡,但每次踏上單車走著,就必須講求速度嗎?

(待續)

後記:當然,為了不讓好友們久等,我也有盡力緊貼他們的速度走......

21/11/2010

郊遊記(一)。

學會踏單車後的第二回郊遊。

感謝師父好友們的耐性,不計較我的「蝸牛速度」,依然應邀同行。對比上一回的學習,有感我這次不是在學習如何操控那單車,而是在學習如何與單車同行,同時,我真正感受到何謂平衡。

確實沒有加快速度或出盡全力,事實上,過去一個星期的疲累似乎還未消除,我的意志根本不在於要以怎樣的極速完成全程,反而我享受那慢著閒著,間中停下來拍個照的節奏。

記得上一次,我聽見的是風聲,那速度的印證;今次,我聽見單車的鐵鍊跟齒輪在磨擦的聲音,還有,我看見藍天和碧海,又留意到周邊不同的人在踏單車之時所表現的不同態度。

那我呢?到底我抱著甚麼態度來踏單車呢?

(待續)

20/11/2010

忽爾。

到底人生有多少回「重新再來」,又或者錯過了的機會,可以再次在跟前出現?雖說有得有失,有失也可能在另一邊廂有其他的得著;而即使錯過了這次的機會,或會有其他新的機會出現,再次努力把握便是了。

我依然深信有失的確可以帶來其他得著,這信念除了讓我學會放開一點,不只是執著於某些堅持,亦驅使我多加留意「失」以外的其他,找到其他的機會。然而,今天遇到三件事,我的腦海忽爾浮現了一個念頭:失去的就是失去了,錯過了的就是已經過去了。

我說的是時間,是時刻。

第一件事情是早上的工作會議,再次肯定時機錯過了,不用再談生意。

第二件事情是小外甥生日,一歲生日。我竟要作義務工作主持晚宴,不能跟他一起切蛋糕。就這樣錯過了那重要時刻。(註:當然,沒有了跟外甥一起的重要時刻,我遇到酒友相聚時光!)

第三件事情是我於繁忙時間在金鐘站轉車,等了至少三班列車,才擠得上車。結果比原定時間遲了五分鐘才到目的地。雖沒錯過甚麼,但站在月台等候之時,望著時鐘,感慨時間的消逝,無聲無息。

之後,我在想,人生走到這一刻,錯過的早就過去了,一切都墮入了時間黑洞,消失了。能夠擁抱著這一刻,不讓自己再感到失去或錯過,來得更重要。

想到這裡,我已經在渡海小輪上,吹著風,看著維港夜景,欣賞著聖誕燈色。就在小輪上,我很想致電給一位好友-要好的摯友,送上問候。是不想錯過那時刻吧!

可是,打電話過去,聯絡不上,我只聽到留言信箱的話句。掛了線,我就發現自己又再跌入了那一個時間的圈套,因為我的心根本就不在眼前的維港夜景,也不在這一刻鐘。

心,早就掛在別處了;思想,則停留在那留語信箱,話句不斷在重複......

19/11/2010

電車站前的一個吻(下)

認識妳至今,知道妳愛酒,又很熱愛工作,幾近是需要一天有四十八小時那種工作狂。不過,有趣的是妳很愛搭電車,明明說著忙,而且看似廿四小時都不足夠,妳卻願意花時間坐電車。

說真的,我不太明白為何妳不選擇較快捷的交通工具。我只知道,每次要說再會的時候,都是朝著電車站走,就是了。雖然妳差不多每一次都跟我說自己在車站等好了,然而我想見到妳上了車,才安心離開。

日子久了,理應習慣這樣的「送車時刻」:晨早如是,下午如是,晚刻也如是。怎知,我最近發現,大家在電車站前,漸漸變得無言,更有點心不在弦。

這個晚上,例行公事般,我跟妳走到電車站,叮叮,電車來了。我忽爾問妳,這電車經妳的家嗎?

當我還在想著,等著妳的答案之時,電車掠過,妳笑了一笑,給了我一個吻,就上車了。來不及反應,妳的身影早就跟電車一起遠走了。

於這頃刻間,我明白為何大家在電車站前變得無言,妳的笑和妳的吻告訴我,妳也明白了。

原來我們已經不懂說再會。

18/11/2010

一歲生日。



外甥一歲生日,不知何解他還只在吃著「糊仔」,姊就說要一家人吃自助餐慶祝。實在是我們一家要為大家慶祝一番,還是為那來到這個世界快要一年的小生命慶祝呢?

看著小子一天一天長大(媽的一位好友稱小外甥為「小子」,於是這也成了他的其中一個別名),我發現小孩子的成長過程實在是很值得記錄的事情。年前跟一位好友閒話家常,我還說著不明白為何父母們總會在小寶寶出世前後添置各式各樣的攝影器材。然後當外甥到來跟我們問好,我就明白了。

雖然未能每一天都跟外甥小子見面,但每次相見,總忍不住拿起相機,希望捕捉他的每一個神情。至今快十二個月了,每次見他都會有新的表情,新的動作,而我每次也在想,他是如何學習的呢?

還有,在他的世界,他是如何記住我們每一個人的樣子或聲音呢?對於他來說,甚麼是新奇的,甚麼是他喜歡的,不喜歡的,似乎他也很清楚,即使未能用言語表達,他會很直接給你一個笑的表情,「扁咀」的表情,甚至是「耍手擰頭」的動作,就是想告訴你,他在想甚麼。有時,他想逗你跟他一起玩一玩的時候,似笑非笑的眼神目光,又帶點小孩子的淘氣,彷彿在告訴我他是多麼有思想、思考能力有多強的小子,然而一切是那樣的直接,那樣的純真率直!

有時,人長大了,會以為自己經歷了很多的,所謂經驗豐富,而忘卻了年幼時那孜孜不倦的學習能耐,又或者認為小孩子懂甚麼。不過,看著小子的長成,我反而覺得自己在他身上,找回了很多遺忘了的,又或者得到不少啟發。

小孩子的確不大懂甚麼,最不懂得的是大世界的複雜,但他們那小世界裡的單純,亦是我們成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會漸漸失去的。

當然,我相信作為成年人,該負起應有的責任,亦不能故作姿態,扮作甚麼也不知,甚麼也不懂;但我相信能保留那一點點的單純,或像小孩子那樣去看世界,每一天都發掘一些自己不懂得的新事物,這樣子的人生,必定每天都更覺豐盛,更覺精彩。

後記:重讀一年前寫的文字,依然感觸萬分。節錄:

2009.11.19 |新的一個世界

在媽那暖暖的身驅住了差不多十個月,我聽到她的心跳聲和她那天使的聲音在細語「Michael.. Michael...」。我也聽到爸的聲音,問我是否一切安好。這些日子以來,還未見過他們的樣子,但我一直在想他們是怎樣的呢? 間中,我還會聽到兩位姨姨的笑聲和婆婆那急速的腳步聲。熟睡期間,我不時想著未來的日子,也許會跟姨姨們一起笑個不停,又或會跑在婆婆後面,追著她。

終於,今天來到了這個世界。

***

那一天,很冷。離開了媽的身驅,就立時感到外面世界的寒冷。

凍壞了!沒法子抵得住,我被抱往那個小小的箱子裡,待身子和暖點後,才給安排到了我的第一張床。睡在床上,我在發夢、思索、打瞌睡、叫喊,然而聲音小得只有我才聽得到。雖然還未能睜開眼睛,看看這個世界,但我知道我的確已經來到了這個全新的世界。


未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亦未知將來的路會是怎樣的。不過,我相信這個世界一定是美麗的,因為我擁有爸和媽的呵護。


另見其他為外甥寫的文字:http://www.michaelbuddy.com/ch/myblog.html

電車站前的一個吻(上)

朋友都知道我喜歡搭電車,不愛巴士,也不愛地鐵(在我成長的年代,那不是「港鐵」,所以我還是不習慣用那稱呼)。起初,我以為自己不愛巴士,是因為怕暈車;不愛地鐵,是因為沒有那風景。後來,我發現喜歡電車,是因為只有這一種交通工具,在交通燈前停下來之時,沒有那動車的感覺,是最實實在在的。

我也喜歡聽著電車來到車站前的一刻,叮叮,它在告訴我和其他在車站等候的乘客,車來了,小心。跟巴士不一樣,它會走的,有的還會不停站,飛快走過就是了;它也可以沒聲色,停了,看似沒有乘客,就關門走了。總覺得電車來得親切得多。

還有,朋友都問我電車不是會花很多時間才到目的地嗎?我總會答,是呀,但我不趕時間。(當然,若是平日要趕時間上班或開會,我不會搭電車,畢竟我還是半個城市人。對,半個,身在心不在。)每天不已經是過著營營役役的日子了嗎?何以當可以慢一點的話,不好好享受香港的景色和呼吸那天然的空氣?更有的是那讓自己平靜的空間?

***

就是那樣,你每一次都沒有問我,總很自然送我到電車站。只有間中當我說要抓緊時間,並直接了當預先告訴你,我這趟不搭電車了,那你才會送我到別的車站。

記不起有多少回,我們站在那電車站,都是無言的。晨早如是,下午如是,晚刻也如是,漸漸地,我發現那無言,跟時間沒關係。

那是甚麼原因呢?

然後,這個晚上,電車依舊響起那叮叮聲,才到站前。你問我,這電車經妳的家嗎?

我只笑了一笑,給了你一個吻,就上車了。

猜我找到了答案。

<待續>

16/11/2010

小病是福。

「食唔到... 水都唔想飲... 又冇酒飲.. 床都唔想起.. 電話都攞唔起... 那感覺太差了。希望自今天起,不會再有這感覺。」

那是我一覺醒來,立刻想到的話。

雖說小病是福,但病的感覺真的令人虛脫。在那半睡半醒的狀態,我不停造夢,夢見自己打電話給工作伙伴、夢見自己致電給學生要延期上課、夢見在上課期間暈倒了、又夢見當我睜開眼的時候,有人給了我一個吻、也夢見自己飄泊到了不知那裡去,四周一個人影也沒有... ... 怎知,當有了點力氣,起床,站住腳,深呼吸了一下,回到梳化座,座穩了,再看看電話上的未接來電和SMS,我就知道一切都是夢。

我只SMS給了幾位工作伙伴,推延了課堂和會議,說不到一句話來,還有未接的來電要覆,又有一堆SMS,私人的商務的。

幸而,現在較清醒了點,可以先留言報平安,然後,回到工作枱,再次抓緊時間,雖不能捉回那失去的48小時,但至少不要錯過找回這兩天未捉得住的機會。

失去了清醒的48小時,除了感到對工作/生意伙伴的無限歉意,還有感自己沒有好好過生活,讓自己病倒,更讓人為自己擔憂......

14/11/2010

因為你,我更加肯定自己想走的方向。

兩個人能有緣相遇,又有緣相知,實在是一種福份。

有人不斷在尋尋覓覓,想找到那一位最好的,有的會找到,並好好走過人生每一段路,有的則總覺得自己找不到,遇到過卻得不到自己心想的「結局」;

有人遇上了,卻又在猶豫,是他/她嗎?為何而問,為何而不知,是根本他們不了解自己,還是他們沒去用心認識對方?又抑或是他們只停不了在想自己要的是甚麼而已,沒有聆聽對方的心聲?

確實,要遇上那一位既能成為知音人,又可以相依相靠,並肩而行的,或許真的不容易。不過,有時自己會想,所謂「不容易」,實在是否只是一個讓人不放低自己,不多踏出一步的藉口呢?又或者不對自己或眼前的一個人坦白的藉口呢?

兩個人要能相知,總不會一相見就會有那心靈感應,心領神會的能耐。深信兩個人總要有一定的溝通,還要一起走著,了解對方的思維方法,當意見不一的時候,盡量明白對方的想法,從而取得共識;更要互相尊重,學會發掘對方的長處,甚至互相學習;遇上問題的話,可以有話直說,拿出來討論,並一起分析和解決;遇上情緒的波動,又可以互相體諒;有甚麼憂心的,可以一起分擔。這樣子,兩個人才能漸漸成為相知的他和她。

說到底,第一步還是要放下自己,去聆聽,去感受,去愛。有了這些最基本的,自然會學懂如何去進一步了解、體諒、支持和保護身邊的人。這樣一來,大家就能夠一起學習何謂「相依相靠,並肩而行」。

若然真的有那褔份,遇上這一位,又能成為相知,並肩而行,相依相靠的話,猜這一位定能為自己帶來新的一番靈感,了解自己,讓自己更加肯定想走的方向,同時又跟他/她一起繼續走下去。

後記:昨天,無端跟一位好友談起電影《EAT.PRAY.LOVE》和電影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對話讓人反思自己對生活和對愛情/婚姻的看法。然後,這個晚上,跟摯友閒話家常,忽爾為昨天的思緒帶來了結論:

兩個人有緣相遇,走在一起,可以是何其簡單的事,要是大家能成為相知的,世俗所帶來的枷鎖和生活上的細節分歧根本不能成為左右兩個人一起走的決心。至於婚姻所代表的不是承諾,卻是那份決心的印證,是大家相信二人可以「相依相靠,並肩而行」,共同邁步到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婚姻並非感情關係的一個終點,而是兩個人的另一人生階段的共同起點。

祝願好友跟摯友都找到他們那位跟自己並肩而行的她。若然認為遇上了,就好好擁著她,不要放手,帶著她一起好好走往後的人生每一個階段。

羅馬印象。

無端跟好友談起羅馬來,不知他從那裡找來對羅馬的那些印象,是他認知的羅馬歷史,還是他的羅馬遊記,又抑或是他的直覺?

自問個人對羅馬有點情意結,雖她不是我最喜愛的意大利城市,然而,她曾在我的人生歲月裡,留下深刻的印記。來來回回,我到過羅馬四次了,每一次都有著不同的體會,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到羅馬,亦是我第一次到訪歐洲,我發現世界原來很大;

第二次到羅馬,跟好友親身見證了一樁世界大事。那次,教宗離世,不少群眾和各國媒體雲集羅馬/梵蒂岡,我體會到的是宗教領袖對全球的影響力,還有如何帶領著世人的思想;

第三次到羅馬,一個人走。先到北面的城市小鎮待了幾天,再往西班牙巴塞羅拿,返回羅馬才正正式式游走著。這次,終於了結心願,到了梵蒂岡博物館遊了一個早上,亦重遊了一些舊地,也走過從沒去過的街道,有點像回家去了的感覺;

第四次到羅馬,只作短留,羅馬只是這趟旅程的中轉站,之後要從這兒乘火車到東面的沿海小鎮,乘船往對岸的克羅地亞。於羅馬,我看過歌劇,穿過小巷,探訪過「老朋友」許願池。在許願池前,我遇上來自美國的老太太,跟她談了好一會兒,她使我感到時光流逝不復返的慨嘆。這一回,我學會了更積極過人生,好讓自己不枉此生,盡量不帶一點慨嘆或遺憾。

說到底,我看遊歷不只是關於城市本身,又或者居住於當地的人所帶給自己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自己作為旅者,如何投入那兒的生活,認識和明白箇中的生活細節,和了解民生背後的點滴。加插其中的還有到訪時間,到底自己在人生的甚麼階段,感受到的和思考中的又是甚麼,一切湊合起來才能造就一次旅行經歷,於我們的腦下裡烙下了印記。


我對羅馬的第三印象:

13/11/2010

飯桶與飯。

好友跟摯友不約而同談起「飯桶」來,讓我想起這一個題目:「飯桶與飯」。



「飯桶」本身是盛飯的器皿,但若用作貶義詞來形容一個人,則含著那人是無能至極之意。好友說身邊充斥著「飯桶」,摯友說著身邊不乏能力較低的人(註:這兩位好友跟摯友,不是只批評的那類,他們都會先反思自己,才比較他人的長短,繼而說著這樣的話來)。自問早就不再在意這一回事了,既來之,則安之。加上若然真的遇上「飯桶」,那他們就是「飯桶」,用不著我花神理會他們到底是有多大有多深的「飯桶」。我亦沒有那時間(也沒能耐)去改變那些「飯桶」。

然而,我相信自己不是只懂批評卻不反思的一類。於是,想著「飯桶」,我想起了「飯」。半帶批判與諷刺的說別人是「飯桶」,那我自己呢?好多了嗎?還是我也只不過是「一團飯」!?

有趣的是,最近跟「米飯」有點不解緣,幾乎每一天都會遇到米香。米的香味頗獨特,帶著田園的清新氣息之餘,又有著很豐滿的、濃厚的質感,卻不至於讓人覺得滯悶,可能是因為它的味道本身不算強烈,亦不刺鼻,所以一切加起來,就變化出那淡淡優雅清香的感覺吧!加上早前,吃了這個冬天的第一回「煲仔飯」;前天,摯友又忽爾送來粢飯,吃著吃著,就更覺飯香和當中的飽暖。

就這樣,我想自己要真的是「一團飯」,那可能也蠻不錯。能夠成為「一團飯」當中的一粒米,給人清香和飽足温暖的感覺,好呀!

後記:雖那樣說著,不過,於現實中,我不太理解為甚麼會有「飯桶」和「一團飯」的存在,到底他們在想甚麼,對生活或生命有著怎樣的見解呢?

當然,人生總不乏讓人感到矛盾或迷惑的時候,但總體來說,既已活著,那就該好好活著,好好的過生活。作為「飯桶」或「一團飯」,最終還不過是寄生蟲的另一化身,負了自己一生,又令身邊的有心人失望,那就倒不如不要活好了!

不過,話說回來,我還是尊重每一個體的自由思想和決定,若然他們真的要作「飯桶」或「一團飯」,那我也只好接受,並希望他們和身邊的每一位能夠體諒和原諒。猜我正在不斷學習,如何接受與諒解,同時好好檢討自己及放開一點,正如好友的賜教:「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我所想的或我對生活/人生的詮釋,為我帶來的會是福,還是禍,那能計算?誰又能夠掌握得好而取得平衡呢?猜那或許要花上我們一輩子的時間,去好好思考、學習和修行才可。

10/11/2010

冬暖

讀好友的一篇文字,題為「秋意」。不知怎的,她說甚麼秋風擠進了窗,我感覺到的倒不是那涼涼的秋天,而是冬天的暖意。是她的文字牽動了自己心裡的一份感覺吧!

記得舊年的冬天,本想去洛陽看雪(可惜,最後沒去洛陽,也沒遇上雪)。想看雪,是我很想吸一口氣,然後在冷的空氣中,呼出從我身體送出去那暖暖的一口氣。那種感覺是說不出來的滿足,感到的是自己活著有多好。

在嚴冬下,雖寒意刺骨,但我感到的是一份暖意。
然後,我發現,暖意帶來臉上的微笑。

我笑了。

沒有忘記那年遊過酒莊後,滯留巴黎,沒行李伴隨,只有那單薄的衣衫,我獨個兒在雨雪中走著,我笑了。
看見龐比度的展品,是那枝在白雪上的紅玫瑰花,我笑了。

沒有忘記那年遊紐約市,平安夜在百老匯歌舞劇院外,遇上那年在紐約市的第一個飄雪的晚上,我笑了。

此時此刻,回想起,我也笑了。

不過,讓我笑的,讓我感到暖意的不只那些作為過客,感受寒冬的回憶,還有在香港,在我家國的冬日。不要說久遠的日子,只是想起去年的冬日,單是遇上海和船,在音樂和燭光下度過了一個特別的晚上,就足以令人感到那份冬暖了。

暖意,並不關於體温,而是一種內心感受的體現。

06/11/2010

Something between

There were times I felt sad and miserable. It could be about work, about study, about family, about relationship, about.. whatever it could be actually.

I did think that rational thinking and sentimental thought are 'anti-' ones. They just couldn't really live in harmony every moment ever in life. At the miserable moment, it was as if my rational thinking and the sentimental end were completely disconnected, or they were fighting with each other.

That's how 'emotions' come in, I bet.

Somehow, it's interesting to understand more deeply what 'emotions' mean to us (or actually just oneself). With such understanding, we learnt who we are, and what matters to our lives. Few days ago, my friends and I were kind of leaving facebook messages to one another about 'emotional quotient' and 'control over emotions'.

In fact, I believe neither we control emotions nor emotions control us. We just co-exist together. We are ONE, ever and after when we're still alive here on the Earth. How we live together actuall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ow we control each other. Some people might call that 'balance', some might call that 'harmony' (as what I suggested above), and perhaps some would call it 'calmness'.

It is not easy to live everyday with such harmony, simply because we could be so easily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 - people around, work, living, etc. - that's why! Then, when people are disturbed, they would want to seek the 'harmony' again. They would want to go away to somewhere and just explore, hoping to 'rebuild' themselves or to find their 'identity' again. Either they believe they want some 'trigger' or simply 'getaway' for some free-mind moments.

Well - probably it helps. It helped me before. True. However, it turned out I realized the most important is not where we've been to and who we've met, bringing some changes to our lives. How we perceive all things around is in fact the key!

Perception is almost everything!

Because of perception, we might discriminate against somebody or something.
Because of perception, we might have missed some wonderful opportunities.
Because of perception, we might let our beloved down or let our own selves down.
Because of perception, we might have perceived something not the fact or the truth (if there is ever 'truth').

So, what made up 'perception'? Well - honestly, I don't know if there is any scientific research about this, or if there is any discussion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My view (yea - MY view, it's another perception again, probably) is, perception comes from many things combined - our family background, our experience, how we grow up, where we grow up, our peer group, our colleagues, what we heard of, what we were taught... All everything brought 'perception'.

Eventually, we seem to be back to the loop again - so almost everything is about perception, and perception seems to be from all those mixed, then it was indeed our rational thinking & sentimental end which act like 'sensor' to that mix... Isn't that a loop?

Perhaps, it is. We live, and we are in the loop - that's life I believe.

Yet, to live in it (or out of it), we would sooner or later know who we are, what we want, and how we want to live our lives - we then build up our reserves for rational thinking and sentimental end (just like the savings account and current account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We know what we have in there, and how much we have - so once we get those 'ingredients' for the mix - we know where to put them, and whether put them as 'active' or 'archived'. Structured and clear - that makes the perception which would lead us to our own opinion and understanding how the 'harmony' works in ourselves.

I do think everyone is a unique individual - and they have their own ways to figure out the 'harmonious way of living'. Mine doesn't necessarily work for others. With such 'harmony' - we just don't have the issue about 'control over emotions'.

'Emotion' just doesn't exist! We live happily no matter it's good times or bad times.

My dear friends - I wish you always happiness!

P.S. After all, I think there is the chemistry between rational thinking and sentimental end.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between - I just couldn't explain. Yet, probably it doesn't matter - as long as it works to have that 'harmony'.

03/11/2010

忙著,忙著。

好友問我做完了工作沒有。我說,那有完的一天?

記得有人跟我說過,今天的工作今天做,可以留待明天的,就明天才做。是呀,一天只得那廿四小時,雖說我們身不由己,要為自己的工作負責任,又要為身邊的工作伙伴設想,也要配合生意上的聯繫,抓緊時間去完成工作,但說到底,我們有自主能力,我們怎樣分配時間,做些甚麼,如何善用時間,完成工作之餘,又能留一點私人時間給自己,好好作息,還不是由自己決定!?

曾經以為自己真的是朋友口中的「鐵人」,又可以捱夜工作,又可以經常飲飽食醉,也可以不眠不休想工作,更可以不多作運動就達到瘦身效果。然而,當身體出現無聲的警報,我就不期然發現自己到底只是血肉之驅,身心都需要好好的作息,或許不需要多,但必然要留點時間給自己。

原來一切都是循環,要是身心都健康,精神和體力好的話,腦袋自然而然會靈活一點,做事都會事半功倍,結果是效率能夠得到提升,亦能更加善用時間,以有限的時間去完成工作和好好休息,做自己想做的事!

當然,從來世事都是知易行難,那幾近是定律一般。不過,我相信定律雖不能改變,但可以推翻。說到底,「忙」不是一個藉口去奪走人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又或在這現實生活裡,繼續那停不了的工作生活。

後記:這兩個星期裡,因為一個「忙」字而失約於人,要是當中受到影響的生意朋友或私人好友讀到這篇文字,請接受小妹的道歉。在此,亦要衷心感謝各方的體諒和給小妹的機會。

承諾不再有藉口,也不能有負於人,讓人家對自己的期望變成灰而消散。我以後必定要做得比昨日好,學會善用時間和資源,做足101%功夫(不用太多,我看只要每天多一點就可以了!),一切工作或私人事務,都全力以赴!